语文《假如》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7-14 20:53:31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假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1

这首名诗学生都比较喜欢,我在教学设计时想通过朗读和比较阅读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但感觉这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粗糙,因此在过程中出现了几点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抓大放小,针对文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该一刀切。

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上其实设计了很多针对诗歌理解设计一些小问题,但这首名诗其实从内容上来理解是比较简单的,篇幅短小,哲理也表达地比较明显。所以后来都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派上用场。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几个大问题:诗歌的朗诵,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小问题不多,使课堂不会显得烦琐凌乱。

二、引入诗歌对比阅读的可行性。

在这堂课里我借鉴了余映潮的的课堂实录,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引入课堂教学进行比较阅读。这个阅读想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二是通过多首诗歌的朗诵阅读,能使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学写几句诗歌。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和感知。但是比较阅读还是应该选择水平相当的作品,并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可比之处,但个人认为后两首诗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中间这一首,仅仅为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予以指导,似乎对语文味的挖掘没有多大益处。并且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还是处于表面。至于最后的诗歌模仿写作,在没有给予学生指导的基础上,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并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流于表面的,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共鸣。

三、诗歌朗诵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常喜欢指导技巧朗读,问学生该如何去读,并抠字抠词,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去发挥朗读才能的空间。其实这首诗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如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去设计朗读脚本,并提问"你想读出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在朗读里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而我却切割似的将朗读和赏析分离开,在学生谈了对诗歌的理解后问他们这里该如何读,那里该如何读,学生如机器被我操控着,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教师的心急和浮躁,使问题引导实在太失技巧,也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本学期的课上下来,对自己实在不能满意。总感觉有力使不上劲,没有真正沉入到教学中去,对文章的理解探究和教学设计上还是没有精心去准备,因此在反思时总感觉印象模糊。我想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多关注学生,从学生处反馈信息,才能促进教学的进步。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2

《假如》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给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枝神笔充满遐想。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孩子们带上鸟妈妈地和小鸟的头饰,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鸟或鸟妈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节时,我抓住那个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呢?”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内容,把握好的时机,提供好的方法,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学中,我让孩子自主识字,()运用以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由地展示,做到生教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孩子们动起来啦,整个课堂活起来啦,孩子们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3

1、时时处处能够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在初读课文时,我问: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生答:问同桌,问书上的小树叶,问老师,可以查字典。

我说:你们的办法真多,用你们的办法读读课文吧。

老师鼓励的话语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

如:学习第一小节时我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了配乐朗诵,老师先跟着音乐朗读,然后指名让学生跟着朗读,其他同学感觉跟着音乐读这么美,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让全班同学都跟着音乐读,学生不但朗读的热情高,而且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第二节时,老师先播放出了鸟的叫声,学生们听了鸟的叫声后,我问:听到了这欢快的鸟叫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答:我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小鸟

于是,我播放图片:一棵大树,树上有鸟巢,巢里有小鸟,小鸟正叽叽喳喳的叫着。学生先听到鸟叫,再看到树上的小鸟,情趣高极了。

我说: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学生很高兴的读起课文来。

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问:你们想听故事吗?学生答:想。我说: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学生说:好。这时,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讲起故事:有一个女孩叫西西,她在操场上与同学们快活的游戏,突然,有一天,她摔伤了……音乐越来越悲伤、我的声音越来越低沉我讲完故事后,问同学:你听了这个故事想说点什么?学生回答,我想帮助西西……我问:同学你想读课文吗?学生说:想。老我说:我们快来读读吧!老师用一个故事引起大家的兴趣,加上低沉的音乐,使学生产生了同情感一种帮助同学的愿望油然而生,读课文的愿望也强了。

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学习完了第一节后,我要求学生把书放在桌子上,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眼前出现什么?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4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 ……此处隐藏11210个字……读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学中我再现文本的场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懂文中的人,读出特有的情。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情境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的习得,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是的,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在上课交流的基础上,让他们也仿照作者的样子,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一首小诗,或者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

实践中反思:

在研磨的课堂中,反思我的误区:

一、背教案上课,忽略了课堂的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教师忽略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教学处于静态化、程式化。一次次失去了培养学生发展的机会。如写“食”字前,“食”与“良”作了比较,学生观察了这两个良字的不同,在写的时候,我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把“食”的最后一笔写成捺,学生发现以后说:“老师您写错了。”我觉得不好意思,立刻把它擦了。其实可以利用这个生成,及时表扬这位同学,并让其他同学也来观察,老师写的“食”错哪儿了?让学生对“食”字的写法有更深的了解,以后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好习惯。有如,我写完“场”字时,学生说:“老师您写得好漂亮。”我当时只是笑了一笑,没有总结我写得好的原因。如果我当时这样说的;“谢谢您的夸奖,老师写字的时候做到了:一、观察字形的特点,注意关键的笔画。二、边写边思考每一笔该从哪起笔,三、对照检查。也就是平时老师强调的一看二写三对照。学生会因此有启发,课堂也会因此更精彩。

二、课堂浪费,不懂得取与舍

我采用随文识字,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四读”文本,识记字的音、形、义,但教学方法还是和一年级时一样,目标没有更好地提升。记字的方法学生已经积累了,就不用再去教学生如何去记忆,可是还是在识记字形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用自己的方法去识记。二年级了,不在是只是识字了,应该学会迁移运用,学会用生词说话,在环境中识记。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为了保证课堂时间,总喜欢叫一些优生回答问题。其实中下面的学生更值得关注。又如,有些环节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尽量不用,尽量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识字、写字。

三、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

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的精彩,而是检查学生学得如何。教师一味地按着教案来上,每一个环节的时间算好了。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上课的时候也是为了完成一节课而上。学生再也不是学习的主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课堂就留下了很多遗憾。

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误区,我思考如何走出这个窘局: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就成功一半了。课堂上我会安排多种形式的读,如一读,自由大声地读通课文,在文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读几次,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二读生字宝宝请同学们读书(其实是自由读课文,只是说法不同),只要遇到生字宝宝多打几次招呼(多拼读几次),并且认一认、记一记;老师在这两个环节只是一个引领者,完全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三读是“争当读书小能手”的游戏,形式是同桌互读,争当读书小能手,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读得更有兴趣,四读是听电脑(或老师)范读,适当给学生放松的时间,也给学生一盏指明灯,起到范读正音的作用。这四读也是为识字作铺垫的,随文识字。

二、放手让孩子自学,老师激励再激励

每个教学环节完成后,老师都要有激励的话语,让孩子更好地投入下一个环节,也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比如孩子完成第一次读书之后,我说:“你们读的很认真、很投入,热情地与字宝宝打了招呼,要想交上好朋友,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名字和样子(也就是音和形)。所以生字宝宝请你们再读课文,遇到生字宝宝停一停,记一记。又如写字环节,我说:“书法家的字写得漂亮,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写好关键笔画?低年级的孩子爱赞美,爱表现自己,激励是不可缺少的。

三、教师是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老师讲40分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40分钟要指导学生读书不容易,老师应该在40分钟里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学得有效,学得充实。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新大纲也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只是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每一次读书,老师都有明确的目标,学生除了读通课文,还要思考课文讲了什么?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做到“自读自悟”。

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会认常用汉字1600至1800个,会写800至1000个。这艰巨的任务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有机结合。采用“四读法”,一读,学生自主初读课文,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二读是学生读中识记生字,三读是检查学生读或师生合作读,边读边出示字卡,四读是录音或老师示范读,这一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心理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的教学模式省时高效,课课通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15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和教师的思路为出发点的,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陈旧认识,这种认识,体现为“知识本位”,即教学是传授前人留下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体,是贮藏知识的容器。现代教学要摒弃陈旧的模式,要重视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地进行教学,才可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才可能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科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亲密接触文本,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的读去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意蕴,受到启示,获得创作的灵感。

1、读通

范读,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画出你认为印象最深的词句,反复练读。

2、读懂

个性化自由选择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互相评议,分组汇报,说明理由,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分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商议解决。

引读重点句子,让学生在读中领会“种”的积极成长;“叶”的奉献;“果”的理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